巨大的深坑直直地从地表凹陷而下,不断向着地心延伸进去,黑黄的土地上满目疮痍,俄罗斯米尔内钻石矿坑好似人类留给地球的一块“伤疤”。
米爾内钻石矿坑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的米尔内市,这里出产了全球23%的钻石,价值估计高达130亿英镑(约合1112亿元人民币),堪称“世上最值钱的坑洞”。同时,它也是全世界最深的钻石矿坑和第二大人工挖掘产生的巨坑,仅次于已经开采超过100年的美国宾汉峡谷铜矿。
遗憾的是,浩大的工程和巨额的财富并没有带动这个地方走向繁荣,相反,由于气候恶劣、物资匮乏,当地居民全都“捧着钻石讨饭”。矿坑的存在,连同米尔内市,长期以来都是俄罗斯的一个谜。
神奇的洞穴磁场美丽的雪原风光
米尔内钻石矿坑是一个极其巨大的漩涡状洞穴,洞的入口直径达1200米,深约525米,相当于161层楼高。一辆有效载荷200~220吨的Blaze矿山车,从地面开到洞穴的底部需要2个小时。跟这座巨大的矿坑相比,Blaze作为世界最大的卡车之一,行驶其间也只不过是一个小黑点而已,宛如一只蚂蚁;周围的房屋在这个深渊面前也显得渺小不可言,仿佛瞬间会被吸附进去一样。
从空中俯瞰,整个矿坑如同漩涡一般慢慢陷入大地的最深处,黑黄苍凉的土壤向着地心无限延伸,一眼望不到底,细细凝视,好像怪兽张着血盆大口,一不小心就会把你吞入腹中,令人心生恐惧。如果走进观看,漏斗似的洞穴,又像是天然的石梯田,一层一层地环绕,仿佛古树一圈圈的年轮。看着载满钻石的矿山车缓慢从身边驶过,在感受钻石资源豪气的同时,也不禁感叹人类的“鬼斧神工”。
米尔内矿坑又大又深,使得洞坑内部磁场与地表上空的空气形成强大气流。如果质量过轻的小型飞机,尤其是直升机从矿坑上空飞过,螺旋桨所产生的浮力会忽然减弱,强烈的气流扰动直接影响直升机的飞行高度,极其容易发生意外坠机,非常危险。而且低空飞行时,原本就更容易受周围复杂的环境影响,这也是直升机进入峡谷或瀑布等特殊地形时,容易与山体相撞、坠毁的原因。在俄罗斯的空难历史中,一半以上的飞行事故都发生在直升机一类的小型飞机上。此外,米尔内钻石矿坑位于西伯利亚腹地,靠近北极圈,每年冬季长达7个月,风雪交加的极端天气也大大增加了低空飞行的风险。因此,出于安全考虑,米尔内矿坑上空区域仿佛被飞行员默认一般,成为了禁飞区。
独特的地形使得米尔内矿坑看起来有些阴森恐怖,冰天雪地、荒凉原始似乎成了这里的代名词,再加上“会把飞机吸入地底”的传闻,甚至有人把这里称作“地狱之门”。然而,人烟稀少、美轮美奂的北境风光却给米尔内矿坑平添了一份祥和与宁静:白雪皑皑的山脉绵延不绝,成片的针叶林郁郁葱葱,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北地特有的熊、鹿和狼,还有珍贵的西伯利亚虎,它们在这里自由地奔跑,繁衍生息。天气晴朗的时候,潺潺流水宛如一条柔美的丝带,淌过风景如画的山谷,阳光洒在水面,犹如星星点点的金光。当地人相信,钻石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是因为它们从一个神仙冻着的手里掉落了下来,是神仙无意间赐予这片土地珍贵的财宝。
可以生钱的“聚宝盆”前苏联的绝密项目
那么,米尔内矿坑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5年,在西伯利亚的雅库特西部,伊列利亚赫河旁,也就是后来的米尔内市,三名前苏联地质学家在外出考察时发现了一处金伯利岩——一种由金云母、镁铝榴石、橄榄石和其他矿物组成的偏碱性的超基性岩,旧称角砾云母橄榄岩。这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产金刚石的最主要火成岩之一,因1887年发现于南非金伯利而得名。简单来说,这就表示此地是金刚石的原始矿床,蕴含着丰富的钻石资源。地质学家们既震惊又兴奋,经过一番详细讨论和严谨考察,他们选出尤里·哈巴丁作为代表,向莫斯科发去一封加密电报,内容是:“我们点燃了和平之路,太棒了!”
远离城市工业化的污染,寒冷的西伯利亚雪原则是动物们的乐土,健硕的西伯利亚虎飞速在林中奔跑,棕熊从冰水中抓鱼作为它的美餐,山脚下的牦牛、海鸥是那样的悠闲自在。
两年后,一起考察的三名地质学家分别被授予“**奖”“卓越贡献奖”和“光辉勋章”,以表彰他们的卓越贡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颁奖现场激动地宣布:自1940年~1950年多次探险失败后,苏联终于在西伯利亚找到了巨大的钻石矿,预计储量占全球23%以上。
紧接着,一项浩大的开采工程拉开了序幕……
1958年,赫鲁晓夫正式下令进行钻石挖掘。由于当初地质学家发去莫斯科的电报中把这里称作“和平之路”,所以,采矿场也叫做“和平矿场”。
然而,开采工作并不容易。西伯利亚坚硬的冻土地貌,使得在矿上作业异常艰难,就算启动喷气发动机试图将其融化也不一定能成功,甚至必须得用上炸药。
即便如此,面对这样一个可以生钱的“聚宝盆”,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随着采矿业的推进,矿场越挖越大,也越挖越深,伴随其发展起来的,还有周边矿场工人的居住点。1959年,苏联政府在该地区设立了米尔内市。
在此后的30年,米尔内矿场的开采一直没有停息,重型机械每天沿着螺旋状道路来来回回地输送矿石。据统计,30年里,矿场始终保持着每年千万克拉的钻石产量,其中宝石级约占20%,最大单体钻石出土于1980年,重达342.5克拉(68.5克,公开标价5000万美元)。直到1990年,挖到340米深度时,年产量才降低到200万克拉。随着米尔内钻石矿场的发展,南非的戴比尔斯钻石公司一度受到威胁,后者出产了当时世界上大部分的钻石。
在前苏联时期,政府将米尔内矿场的用途视作最高机密。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没有特别许可的情况下,严禁外人进入米尔内,当局对任何外国人都持相当怀疑的态度。”
无数珍贵的钻石从这里诞生,转化为巨额的财富充入国库。这些钱被拿去做了什么科研项目,还是买了何种新型武器,没有人知道。相传,当时矿场开采的主要收入为前苏联冷战提供了绝大部分军费。又或许,正是因为米尔内矿场长期稳定的高产,源源不断的财富,才帮助苏联在经历二战的摧残后,依然能成为与美国对抗的超级大国。
上世纪末,由于钻石产量逐渐降低,因此在苏联即将分崩离析前,政府决定暂停开采。1991年苏联解体后,米尔内钻石矿场由俄罗斯国家控股的钻石开采企业埃罗莎经营。在此后的十多年间,曾两度传出米尔内矿场关闭的消息,可是很快就有人表示质疑:矿坑所在的米尔内市,在2002年决定扩建机场。此时的俄罗斯外部贸易封锁、进出口被限制,内部经济萧条、人均收入骤降,可谓到了“内忧外患”的地步。在这种关键时期,政府竟然还会考虑在西伯利亚腹地(离莫斯科直线距离4000公里),只有3.8万人口的米尔内扩建机场?原因似乎只有一个——缺钱了的俄罗斯急需大量资金,而米尔内钻石矿场仍在开采。
极端的贫富反差当地居民“捧着钻石讨饭”
不管质疑是否成立,可以确定的是,正是由于米尔内矿坑的泼天财富,米尔内市才得以建立和发展,并被称为俄罗斯的“钻石之都”。
生活在米爾内市的人们大多都在替埃罗莎公司挖矿做工,无数的钻石一车车地产出,然而生活物资的匮乏使得当地居民仍然处于极度贫穷的窘境。
米尔内是一个单企业城市,采矿是其诞生的源头,也是唯一的产业,当地居民多是钻石矿工和他们的家属。不过,尽管钻石满地,但这里的居民生活并不富裕。
“在我刚搬来这里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会被钻石包围。”一位从雅库茨克嫁到米尔内的家庭主妇说。实际上,钻石都归国家所有,开采是受到严格控制的,采出来的钻石禁止从矿上带出。而且,真正富裕、生活优渥的也只有领导阶层的少部分人。
因此,米尔内市虽然拥有丰富的钻石资源,却穷得一塌糊涂。在身处21世纪的现代社会,这里基础建设的落后简直令人震惊。交通极为不便,导致它的封闭程度甚至比西伯利亚的雅库茨克和马加丹更甚:雅库茨克目前已开通铁路,马加丹至少还有M56号联邦公路和港口,而米尔内不仅没有连通联邦公路,离最近的火车站还有1200公里距离,数万人的生活用度都只能依赖机场转运,更不用说电话通讯和网络信号覆盖了。可谓是:出行全靠走,交流全靠吼,钻石铺满地,别的都没有。
此外,由于地处北极圈,这里的气候非常寒冷,冬季长夏季短,平均气温在零下40℃,最低能达到零下60℃,农作物根本无法生长,因此水果蔬菜在当地非常紧缺。所以,比起天天都能看到的钻石,米尔内人更渴望新鲜的食物。
2004年,俄罗斯政府最终决定关闭米尔内矿场,至此,这座运行长达46年之久的钻石矿场正式停工,只留下一个硕大无比的“伤口”深陷地表。有人曾提议把这个坑填平,不过挖了近半个世纪的庞大体积想要全部填平,需要的人力和物力简直让人却步,所以,天文数字的“填坑费”让俄罗斯政府放弃了这条建议。也有人提议将矿坑利用起来,开发成旅游景点。但是,米尔内极不友好的地理环境再次把人劝退,钻石在这里都不值钱了,谁又愿意顶着北极圈的严寒,大老远地专门来看一个“坑”呢?
米尔内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一路走来,它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这座世界最深钻石矿坑的秘密,依旧等着更多人前来探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