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起,“北上广”就确立了中国一线城市的地位。2000年之后,深圳作为后起之秀一路追赶,从而将一线城市的版图扩充为“北上广深”。
今天说起“北上广深”,可能习以为常。这一说法给人的感觉是流行了一二十年之久,但事实是这样吗?“北上广深”这样的说法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
“北上广”取代“京沪穗”时间并不久
“北上广”之前,坊间通用说法是“京沪穗”。京沪穗作为城市简称,既显得书面文雅,且有历史文化韵味,一度得到官方与民间的共同认可。
那么,转折发生在什么时候?
通过报纸数据搜索可以发现,2010年之前,“京沪穗”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北上广”,当时,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传统媒体,几乎看不到“北上广”这样直白的说法。偶尔所见,也只在几个IT新闻中出现,可以说,当时“北上广”完全是冷僻词。
▎“北上广”与“京沪穗”词频对比。
拐点发生在2010年前后。回溯当年新闻,“逃离北上广”从年初热议到年尾。这场争议,首度将一线城市的交通、拥堵、房价等生存困境,以及新兴城市人群的困惑与彷徨,彻底呈现出来。争议从互联网席卷到传统媒体,主流党报开辟专版讨论“逃离北上广”现象。
当时有出版社趁机出版《逃离北上广》系列丛书,不过其中的“广”并非指代“广州”,而是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广东。不过基于对于京沪穗的传统认知,“北上广”自然而然就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的通俗称呼。
“北上广”就是这样实现从无到有、从互联网到主流话语的演变。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简单而言:一则,京沪穗虽然文雅,但“穗”字相对生僻,远不如北上广朗朗上口。
二则,“北上广”的流行,伴随着“逃离北上广”的争议。逃离背后,不无愤懑、失望与彷徨,书面化过重的“京沪穗”显然承担不起这样的情绪表达,而“北上广”的表述则更为直接,更容易与情绪结合。
三则,也是最关键的原因,2010年前后,恰是微博和自媒体兴起的时代,自媒体在传统主流媒体之外获得话语空间,网络流行语开始影响主流话语。不过,直到2011年,还有学者愤愤不平,认为“北上广”取代“京沪穗”是文化退步,声称不能将文化降格至纯粹代码的高度。
三波高峰:
讨论“北上广”在讨论什么?
截至目前,百度搜索关于“北上广”的搜索结果高达5880万条,而“京沪穗”的搜索结果仅有54.2万条。
谷歌搜索数据更加清晰地记录了“北上广”这一词语的变化趋势。“北上广”在取代“京沪穗”成为主流之后,搜索趋势呈现三个波峰的状态。
▎北上广搜索词频变化。数据来源:谷歌搜索。
第一个波峰发生在2010年前后,正是“逃离北上广”首度引发争议,从而确立“北上广”取代“京沪穗”作为主流话语之时。
第二个波峰出现在2011年年底,新闻发生有趣的变化,“逃回北上广”成为主流,从而带动新一波搜索高峰。相比于大城市,小城市就业空间逼仄、公共服务配套不彰、关系社会影响突出,反而比物价、拥堵更难以承受。
第三波峰出现在2015年至今,很好理解,这一波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尤其是深圳从2015年年初开始,房价一路暴涨,涨幅超过70%,笑傲全国。也正是这个时间段,“北上广深”这一词语开始大频率出现。
▎“北上广深”搜索词频变化。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未来:北上广深还是北上深广?
2015年开始的新一波楼市上涨,北京上海深圳涨幅全国居前,而广州涨幅却不如预期,网络开始出现“广州即将退出一线城市序列”的说法,并声称“北上广”将被“北上深”甚至“北上深杭”所取代。
广州会否退出一线城市,房价虽然是重要指标,但显然还没有重要到决定退留的地步。广州房价涨幅不如北上深,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背后既有广州城区面积较大、土地供应相对充足的因素,也有周边佛山清远替代居住效应的存在,加上广阔的郊区腹地带来的摊平效应,导致广州房价涨幅不如北上深三地。
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城市,只有北上广深才是一线城市?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一线城市并不是某一单项指标所能决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房价,都只是参考因素。城市背后,还有政治地位、区域中心定位、历史路径等因素。
所以,在不久的将来,一线城市还是只会有北上广深,而不会变成“北上深”,或者“北上深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