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唯汉语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与汉诗一样,都是汉字的魅力体现。自明清以来,对联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甚至在汉语文化圈中,韩国、日本,越南的文人也浸淫其中,无不推崇其中的文字乐趣。
对联的前身是对偶句,这种文字对称的修辞形式产生于汉代,在汉代的乐府、赋中都有对偶句的出现,由于讲究语言精练,音韵和谐,彰显文字美感,以至于产生了堆砌大量对偶句的骈文,到南北朝时,的骈文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到唐代时,骈文受到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的冲击;但持续到宋代,骈文才逐渐消亡,而对偶却一直存在,并开始出现了特殊用途的对联。
春联的由来
对联大都是写在建筑的特定位置,例如房屋前部的柱子上,所以又被称为楹联;而在春节时写在门上的,则被称是春联。
清人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联/春联是由后蜀皇帝孟昶创作的。
《楹联丛话》: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
史书记载是出自《宋史·志十九》:又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说,孟昶在新年时(公元965年),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字。
严格来说,孟昶自己都不认为这是什么对联,因为桃符和对联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他本人来说,他更认为自己写的是诗词。
可能很多现代人不知道桃符是什么东西,在王安石的诗作《元日》中,“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提到的就是新年换新桃符的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早在汉代,新年的第一天,家家户户挂桃符的习俗就已经产生了,百姓在桃符上写下“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挂在门前。
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笃信这两位神仙能够抓鬼,所以有他们名字的桃符挂在门上,可以驱鬼辟邪。
——这两位神仙也是最早的门神,2016年,动画片《小门神》的主角就是“神荼”和“郁垒”这两位神仙。
言归正传。正因为孟昶在桃符上题的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春联,所以即便是一次开创性的创作,但是并没有引起民间效仿的热潮。
对联的兴起
那么中国第一幅楹联或门联是什么呢?
近代有人认为是南朝梁人刘孝绰在门上题的“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其实,刘孝绰这个故事出自明朝小说集《女镜》和《诗女史纂》,想想看,在没有任何史书记载的情况,明朝人又如何知道南朝这段故事?所以这故事很可能是明朝人编造出来的,可信度存疑。
在有确切史书记载的情况下,《楹联丛话》认为对联的兴起应该是在宋代。
《楹联丛话》: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然如苏文忠、真文忠及朱文公撰语,尚有存者,则大贤无不措意于此矣。
梁章钜提到的“苏文忠”就是宋代著名大文豪苏轼,他就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对联。
苏轼画像
苏轼为人正直,在朝廷中多次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被调任到荒僻的地方。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担任宁远军节度副使。苏轼平时就喜欢旅游,游览名胜,他在当时广州的真武庙(道教庙庭),留下了一副楹联:
-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这副对联的真迹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所以,真正有历史意义的第一幅对联到底是苏轼的哪一副?不得而知,但是能肯定的是:由于苏轼的名人效应和积极推广,对联开始在文人之间流行起来。
到了南宋时,理学家朱熹还把民间流传的对联收集起来,附在自己的文集中。
但要说到对联真正得到推广,则是在明清时期,据说朱元璋曾下诏,要求民间在新春时张贴春联;更传说他还亲自写春联,作为宣传鼓励。
此后,春节贴春联在民间蔚然成风,同时又涌现了大量的著名对联,创作对联成了文化雅事。这里要强调的是对联是蕴含汉字技巧的,这更容易成为作者标榜“才智”的准绳,所以深受文人墨客们的推崇。
电视剧《联林珍奇》的风靡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央视播出了一部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剧中一共收集了两百多副名联,经过编剧和文学专家们联手设计出巧妙的剧情,让观众在欣赏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同时,又接受了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
此剧蜚声国内外,风靡一时,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影视剧佳作。
笔者试举剧中两个名联,供大家赏玩:
-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这对联是男女主角定情的对联。当初女主角就是出了“望江楼”的上联,考验男主角的才学,可惜男主角一时被难住了,只能作罢;后来历经千辛万苦,在一次机缘巧合中,男主角在应月井边获得灵感,终于对上了此联,终于赢得美人芳心。
在历史上,这是望江楼的上联,流传于清末,下联应该是在民国时期被人对出了的,但是由于上联的传播度深远,加上信息闭塞,以至于到了近代,还有人以为这是绝对。但经过电视剧《联林珍奇》的传播,这副精妙的对联迄今已是广为人知了。
剧中还有一副“回文联”,非常精妙。
- 画上荷花和尚画
- 书临汉贴翰林书
汉诗中还有回文诗,回文诗顺着读,反着读,诗意相同。
而回文联则不一样,则是顺着读,反着读,字音相同。
——“回文”的趣味更是教人感慨汉字的精妙绝伦和无穷魅力!
另外,此剧中还留下了一个绝对,供观众赏玩:烟沿檐,烟燕眼。
后人也有尝试对了下联,但都不尽人意,可以说,迄今为止仍是绝对。
大前年(2019年),广东观音山景区发起的征联活动,悬赏七万元人民币征求下联,上联是:观音山上观山水。
因为要求下联的条件苛刻,一时间无人能对得出来,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绝对。直到今年初活动揭晓,下联终于还是有人对上来了:展览馆中展馆厅。
官方点评: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对仗工整,词性相同。
笔者没有这般本事,只能感慨,民间确实有大有能人啊!
趣联赏鉴
最后,笔者介绍一些有趣的对联知识和话题,供大家增长谈资。
例如:天下第一长联是什么?很多人以为是武汉黄鹤楼长联,这副由清人潘炳烈创作的长联,全文有350字。
实际上,这350字的长联不算什么,比它更长的还有好几副。
截止目前,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联是由清末四川江津文人钟耘舫创作的江津临江城楼长联,全联1612字,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长联也是钟耘舫所作,是他在自己六十岁生日那天创作的(1906年),这副寿联全文892字。原文我就不贴图了,因为这两副长联实在是太长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搜看。
文字幽默
自对联流传开来,有很多人在对联上玩弄幽默,例如在2016年(猴年),有人在网上晒出了这样的对联:
对联中的“duangduangduang”和“666”都是现代网络词汇,被现代人运用到春联中,令人忍俊不禁。
其实在古代,文人们也没少做过这种事,传说有位穷书生,过年时就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 一枪戳出穷鬼去
- 双钩搭进富神来
横批:结绳而治
大家看到这副对联,特别是横批,都会感慨:原来他家这么穷啊!家里的东西都得用绳子绑着啊!
同样哭穷的对联还有:
- 鼠因粮绝潜踪去
- 犬为家贫放胆眠
看看,这对联贴在门口,估计窃贼也不会进这人家门了,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
其实,对联内容也未必是创作者真实情况,有些作者为了追求诙谐幽默,故意而为之,例如在《楹联丛话》中提到,有位名叫蔡佛田的人,他在四十九岁生日时写寿联:
- 四十九年穷不死
- 三百六日醉如泥
实际上呢?梁章钜说蔡佛田家里并不穷困,也未尝饮酒及乱,他撰写这副寿联纯粹是“文而造情,欺世盗名”。
最后说说挽联
挽联就是写给逝者的对联,一般内容是追颂逝者的恩德,大多是以褒奖为主,可是仍然有好事者不肯放过搞事情的机会。
乾隆年间,有藏传活佛入朝面圣,因为清朝帝室对藏传佛教的推崇,一时间京师里香火极盛,每天前来参谒的信徒日以千计。
可是,令人咋舌的是没过几天,活佛因为出痘而病死了。于是有位好事者,就撰了一副挽联出来:
- 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
- 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
这短短二十个文字,对活佛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活佛自身不保,凭什么能保护芸芸众生?
可能会有读者追问到底是哪位活佛,我就好人做到底吧,普及一下历史知识:六世班禅,公元1780年,因患天花,死于北京。
所以说:在病毒面前,没有神仙,没有阶级,众生平等。
又有民国初年,某位政坛要人逝世,全国各地举办盛大的哀悼仪式,但是有一位成都和尚,撰写一挽联,挂在少城公园内,供人观赏:
- 天昏地暗,人想吃人,生何为,生何为?
- 外患内讧,国不成国,死得好,死得好!
据说当时很多成都人去围观此联,只可惜这个故事是口口相传而来,并不知道当时具体及后续故事如何了。请不要追问我,因为我也确实不知道是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