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伟大的祖国-敦煌壁画(第一组)》特种邮票,编号为“特3”。
此组邮票一共4枚,其中4-1(10),800元,票名为“狩猎·魏”(原邮票标明年代为“魏”,后经更加精细的考据,应确定为“西魏”);
4-2(11),800元,票名为“供养人·隋“(原邮票标明年代为“隋”,后经更加精细的考据,应确定为“北周”);
4-3(12),800元,票名为“飞天·唐”;
4-4(13).800元,票名为“龙·唐”(原邮票图名“龙”,后经更加精细的考据,应确定为“乘虎天人”)。
此组邮票采用的是雕刻版技术印刷,图案线条清晰精致美观。
现在我们就从这组邮票的第一枚“狩猎”和第二枚“供养人”来了解关于敦煌壁画的一些知识吧!
莫高窟
敦煌壁画泛指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所分布的石窟寺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而以敦煌的莫高窟最具有代表性。
莫高窟在敦煌市境内的鸣沙山东麓,在10-40米高,南北1680余米的断崖上蜂窝状散布着4-14世纪10 个时代的石窟750余个,最早者创建于公元366年,最晚者为公元14世纪营造,其间经历了1600余年的历史。
据唐代圣历元年(689年)的碑文记载,莫高窟自秦建元二年(366年)开凿,至镌碑时已有窟龛一千余个,此后历代续建,亦有踏毁,由于敦煌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条件,现有相当的洞窟还完好地保存着,所以现存的石窟所遗存的壁画等史实文物是极其珍贵的。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伟大的祖国-敦煌壁画(第一组)》第一枚“狩猎”邮票
先看此组邮票的第一枚。
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时期(公元500—585年),此期敦煌石窟的壁画逐步从北魏的装饰概念中走向活生生的现实,在莫高窟249窟出现了狩猎场面,来象征人间贵族的生活,绘在覆斗形窟顶下段绕窟一周,其画风的主旋律是矫健与奔放,造成了飞舞、流动的视觉效果。
莫高窟第249窟 狩猎图
莫高窟249窟西魏壁画。在窟北顶下部,画面描绘两名猎者骑马奔驰,前一人拉满弓回身射一猛虎,后一人正追猎三只黄羊。虎的凶猛,羊的惊慌,猎人的勇敢机敏,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画山峦树木,并画有青龙、白虎,以及神话中的东王公、西王母。
线条活泼流畅,动势夸张,画面有强烈的动感。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了传统特色。这是一幅古代西北地区游牧生活的生动写照。
《伟大的祖国-敦煌壁画(第一组)》第二枚“供养人”邮票
我们再看此组邮票的第二枚。
供养,也是一个佛教名词。简单地说就是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还可以分作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物叫财供养;修行积德,利益众生叫法供养。在佛教中,具备上述供养行为的人,称为供养人。
概括起来讲,供养人,就是指因信仰某种宗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今天,也指那些出资对其他人提供抚养、赡养等时段性主要资助的个人或团体。
因此,可以这么说,供养人才是莫高窟真正的缔造者。
在人们惊叹敦煌莫高洞窟之多,壁画之精美宏大,塑像的丰富多彩之余,总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些洞窟都是什么人建造的?他们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多的洞窟?其实,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在洞窟内就可以找到答案,答案就是壁画上的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这些洞窟的主人,就是莫高窟的建造者。
莫高窟第9窟 供养人像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都有供养人画像,而且大多数都有榜书题记。据粗略统计,现存题记大约7000余条,这些题记反映了供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时代背景,都是当时真人真事的记录,而且多为史籍所不记载,对研究敦煌、河西及丝绸之路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
同时,敦煌壁画供养人画像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现存各朝代的供养人画像,脉络清晰地展示出我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过程与优良传统。淳朴的汉儒样式画像,骨风飘举的魏晋仕人风姿,瑰丽丰腴的隋唐仕女仪容,富于世俗生活风习的五代宋人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风格相同的作品。
供养人画像,是敦煌石窟艺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供养人有敦煌历代大族、地方长官、僧界大德,也有一般下层平民百姓。他们是活跃在敦煌历史上的人物,因此这些画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持续千年之久的敦煌供养人画像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肖像画图谱,是研究洞窟营建时代及窟主等课题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敦煌服饰研究的宝贵实物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