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秦时置县,已有 2200 多年建县历史。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1995 年,余姚被国务院升格为二类市。
余姚位于东经120度至121度,北纬29度至30度。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距宁波国际机场和大型港口宁波北仑港仅半小时和40分钟车程,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只有1小时车程,经沪杭甬高速公路去上海也只需2个半小时,经杭州湾跨海大桥到上海仅需1小时,余姚已纳入上海“二小时交通圈”。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
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境内被中外历史学家视为奇迹的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长江流域母系氏属繁荣时期的代表性遗址。从秦代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时期高风亮节的严子陵,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余姚因此享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的美誉。
建制沿革
余姚历史见于文献记载从虞舜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已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1995年,余姚被国务院升格为二类市。余姚城素为县治所在,古城由南、北两城组成,双城合璧,别具一格。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南城筑于明嘉靖年间。直至今日,余姚城区内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网水系仍有相当部分保存完好,并与成片的民居构成了较完整的古城区风貌[1]。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余姚位于东经120度至121度,北纬29度至30度。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距宁波国际机场和大型港口宁波北仑港仅半小时和40分钟车程,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只有1小时车程,经沪杭甬高速公路去上海也只需2个半小时,经杭州湾跨海大桥到上海仅需1小时,余姚已纳入上海“二小时交通圈”。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3]。
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
地形地貌
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微陷。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台地和谷地,最高峰大长山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为姚江冲积河谷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钱塘江、杭州湾冲积平原,全市耕地63.31万亩,园地9.35万亩,林地78.23万亩。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山区溪流众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姚南山区萤石、高岭土和花岗岩资源丰富,有开发价值。南部山区地势险要,为浙东战略要地。
气候环境
余姚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沛,雨量丰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其四季特征:春季:暖气流增强,气温曲折回升,时冷时热,降水明显增多,有春寒、倒春寒天气。夏季初夏:天气闷热,阴雨连绵,时有大雨、暴雨,为梅雨季节;盛夏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有时受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炎热、干旱有所缓解。秋季:冷空气逐渐南下,有时秋雨连绵,暖气流偏强时,出现秋老虎天气,间有台风或热带风暴。冬季天气晴冷干燥,有时降雪,遇到春寒暴发,带来严寒。
2015年全市总日照1567.3小时,总降水量2076.6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7.6℃,全年降水天数173天,最长降水天数10天(2月20日-3月1日、7月4日-13日),最长连续降水量为387.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97.2毫米(7月11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0.4℃(8月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9℃(2月10日),无霜期总天数260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土陆域面积133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3平方公里(水田374.2平方公里;旱地102.8平方公里,田埂36.1平方公里,菜地0.4平方公里),园地面积65.6平方公里(其中果园12.7平方公里,茶园48.3平方公里,桑园2.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81.6平方公里,草地面积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1.4平方公里,居民、工矿、交通用地面积99.8平方公里,其他73.9平方公里。土地类型多样:北部杭州湾平原是盐土,中部水网平原为水稻土,南部丘陵山地为红壤、黄壤。《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水资源
水资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90立方米,平均蓄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库塘蓄水2.2亿立方米,其余为地下水。境内主要溪流18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万千瓦,1993年全市水电站75座。装机用量1.52万千瓦,年发电量2900多万千瓦时。
森林资源
森林林地481.6平方公里。其中用材林257.73平方公里,经济林(包括茶园、果园、油茶,油桐、板栗、棕漆等)68.7平方公里,薪炭林15.1平方公里,竹林139.8平方公里。防护林、特用林0.7平方公里,竹年采量350多万根。特产杨梅,今已达7万亩,1991年产量9407吨。森林资源归纳特点为:幼林面积大,成熟林少;单位面积蓄林低,丰产林少。混合林面积更少,竹林有一定比重。
动物资源
动物现有野生动物主要有短耳兔、黄鼬、香狸猫等。爬行动物有乌龟、乌梢蛇等,两栖动物有癞蛤蟆等,鸟类有**、猫头鹰、山雀等。淡水鱼类58种,鲤鱼科最多。甲壳类主要有青虾、中华绒鳌蟹、甲鱼。海水鱼类:海涂有泥螺、蛤、蜢、蛏子、沙蟹。近海水域有鲳鱼、鲚鱼、海鳗、梭子蟹、螃蟹等,近来引进白鲫、团子鲂、罗非鱼、架交鲤鱼等。
矿产资源
萤石为主要矿产,分布在大隐镇、芝林、洪山乡的前鲍陈,储蓄量156万吨,大隐镇的云溪,陆埠镇的钟山渡槽,各有8万吨。高岭土分布于大岚镇的柿林北,呈肉红、灰色。花岗石,分布在梁弄镇让贤、四明山镇的屏风山,是优质建筑材料[4]。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