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49回薛宝琴正式出场,从宝玉、晴雯、探春、贾母的表现来看,宝琴是迄今大观园里最优秀的女孩,没有之一 。看贾母的表现,“欢喜非常,连园中也不命住,晚上跟着贾母一处安寝“,这待遇直逼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标准,贾母又送凫靥裘,又盛赞宝琴如同画上人,又向薛姨妈打听生辰。读者不禁产生好奇,宝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孩,还是让我们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1、阅历丰富,见多识广
50回薛姨妈介绍了宝琴的经历,“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我想宝琴之所以是完美的化身,这得益于她的阅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曹公也许是暗示天下女子,要想改命,必须冲破闺阁,到广阔的大世界中去吸收营养,而不要被眼前狭小的环境和利益拘住了。走出家门,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2、宝琴才华横溢
我们看宝琴做的诗就好了,她的新编怀古诗十首和柳絮词写得大气磅礴,深刻雄厚,有铮铮铁骨之风,非凡的气度远较宝黛之上。没有深厚的积淀和学识是写不出如此气势的佳作来的,这当是宝琴在书中最富才华的展现。这些不同于黛玉和宝钗作风的诗正是宝琴卓越的体现,一种迥异闺阁里的大气之美扑面而来。
3、宝琴的婚配
同样在50回薛姨妈趁贾母询问宝琴的年庚八字,顺便也介绍了宝琴的婚约。“那年在这里,把她许下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证”。
由上面我们看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同为富商之女的宝琴被许配给翰林之家。这在那个时代,宝琴一定足够优秀才能够跨越门第而让讲究诗书礼仪的翰林相中。这类似于秦可卿的经历,秦可卿能够踏进豪门公府成为掌权奶奶,凭借的也是自己的高素质。由此看来当时的婚姻也并不完全依据门当户对,子女的素质也是婚配时被看重的重要因素。
读者看到同是丧父的宝钗却没有妹妹宝琴的好运。她选秀失利,又不被贾母看好,固然有王夫人婆媳矛盾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宝钗不够优秀。如果宝钗真的像宝琴一样的卓尔不凡,贾母也会像接受秦可卿一样接受宝钗,之所以迟迟不下定决定给宝玉定下来,贾母还是在寻找更合适的人选出现,那就是象宝琴这样的姑娘才能入贾母的慧眼。可惜人都有不遂心的时候,就是高高在上的老祖宗也一样。
人间事也像婚姻一样,可遇而不可求。通过这件事,林黛玉和薛宝钗应该明白了自己的差距了吧。到现在或许读者才看懂贾母,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都不中意。
也许林黛玉心里会有隐隐的酸涩,但是良好的家教会让她不表现。但宝钗做不到,她的“行为豁达、随分从时”都荡然无存,她抑制不住心里的妒火,对着宝琴说:“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她甚至还对琥珀表现出不耐烦,“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他的那嘴有什么实据”。这些是全书中不多的宝钗做得有些出格的地方,也让我们看出宝钗的心浮气躁,她心里并不认为宝琴比自己优秀,她认为宝琴只是碰巧迎合了贾母的欢心而已。她把宝琴的受欢迎当成了一种偶然性的因素,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外归因。
即把所发生的事归结为外在情境因素;比如工作没做好怪领导出难题,这是外部归因
并且在后面看薛宝琴的新编怀古诗时,还不忘当老师,指出最后两首没有考据,是林黛玉等人的据理力争方作罢。
我们再来看林黛玉对宝琴的态度。这两个姑娘很快就达成了心灵的默契,而且她们相处融洽,惺惺相惜,这从宝琴送给黛玉的水仙花、从黛玉力挺宝琴的怀古诗看出来。黛玉评价宝琴很显然就是使用了心理学上的内归因。
把事物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内在的因素,如性格、努力程度以及自我情绪等。比如工作没做好,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是内部归因。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如此奇妙,当你在人群中发现你的同类,一个表情,几句话就能识别出来,就像宝黛初见,彼此之间冥冥之中就有气场互相吸引着彼此,黛玉和宝琴亦是如此。
作为《红楼梦》中的两个女主,黛玉和宝钗,在性格方面都是有些小的瑕疵,所以贾母不是很中意。
黛玉的性格弱点是小气、多疑、把自己局限在狭小一隅,跳脱不出。固然她的身世可怜,但瞩目望去,谁人没有可怜不如意之处。看看三春、宝钗、香菱、宝琴、晴雯等,各人有各人的难处。正是因为看不到外面,林妹妹才把自己局限在小天地里自怨自艾,孤芳自赏。
再看看宝钗的性格缺点。她故意破坏宝黛恋,也许我们可以解释为宝钗恨嫁。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过好自己。而宝钗总是天天忙着给人解决困难。如她会关心宝玉的诗做得合不合元春之意,她会关注王夫人会不会有麻烦让她帮助,她会关注黛玉和宝玉有没有不雅行动,她会关注惜春画画的事情,总之,宝钗很忙,忙得讨好每一个人。唯独忘了讨好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宝钗是一个忙碌的人,她活得焦虑,仿佛有一个目标在抓住她,让她不敢懈怠。
通过和黛玉、宝钗比较,宝琴的性格可谓几近完美,我们不由得对这个女孩也敬佩起来。我想曹公之所以安排宝琴出现在大观园里,意在告诉我们,这世上总有更加优秀的人存在。当读者把眼光从黛玉、宝钗的身上掠过,停留在宝琴身上时,我们读红楼的心似乎也变得高拔起来,生活从而变得有希望和未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