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础 知 识】
【解释】
孺子:小孩子; 教:教诲
孺子可教意思是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
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处】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近义词】
尊师重道 程门立雪
【反义词】
朽木不雕 不堪造就
【例句】
相信自己,你一定是一个孺子可教的人。
【教 育 感 悟】
现代教育观点通常认为儿童具有可塑性、可教性,
也就是成语中的“孺子可教”。
但儿童不同于白纸,随你乱画;
也不是泥巴,任你拿捏;
儿童自带基因、个性和天分,
孺子可教实在没办法简单归纳成统一的模块或程序。
那么,孺子可教,教什么又怎么教呢?
教什么?
首要教的是规则意识。
孔子说“行有余力,乃学文。”
规则意识建立了,
行和文就好捋顺了。
学校老师当然也会强调规矩,
家长最好也要让小朋友从内心深处明白什么是规则、
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怎么弄明白规则、
以及什么情况下才能打破规则。
规则一般是共同制定、大家统一遵守的制度或条例。
规则具有普遍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是吧,校有校规,几个小朋友玩游戏还有游戏规定呢。
反正规则到处都是,不要听到守规矩就有心理压力,大喊“我不要我不要”。
规则当然具有制约性:
规则一旦制定实施,大家就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在规则内。
轻易、随意破坏规则,就要承担责任后果。
在学校里,就算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也不能干扰正常教学的进行。
规则也具有有利性:
因为制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
比如校规,是为了师生行为更有条理,
保证每位同学安心学习的权力。
不要忽视规则的局限性。
你家的规矩就在你家范围内有效,就不要搬到学校里了。
在学校,还是按学校的规则学习相处吧。
如果学校某项规定不合时宜,
一般的渠道是反映到班主任、学校领导,
由他们衡量情况更改规定。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突发事件,
小朋友们可以打破常规,首要保护自己的安全。
比如上课突然身体非常不舒服,流血了,呕吐了,
请马上示意老师就医,
不必担心坚持一下,下课再去吧。
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怎么教?
一是语言简单一点,
不要长篇大论,别说孩子,孙悟空也受不了。
咱们就事论事,直切主题,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二是态度温和一点,
我知道熊孩子各种:上蹿下跳的、横眉冷目的、专门say no的,
咱们不是熊孩子啊,别一声更比一声高了,
咱就当上仙渡劫呢,庄周梦蝶呢,观看电视剧呢,
从情绪中抽离出来,
不管孩子是不是亲生的,身体肯定是自己的。
三是行动坚定一点,
手机到时间就收了吧,
别管他玩到哪级苦苦哀求,
你的快乐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不是很好吗?
不然他手机玩得快乐了,
你看到成绩可能就痛苦了。
篇幅有限,以后逮着机会咱们再慢慢聊。
总之就是,不要正面对着呛,
该微笑微笑该拥抱拥抱,
嘴上留情手下别停。
【历史故事】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叫张良,他的国家韩国被秦国灭掉了,张良就去刺杀秦始皇,行动失败后就躲到下邳。 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当他走到一座桥头时,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 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在桥下了,去把它给我拣上来。” 张良先是一愣,他怎么用命令的口气呢?又一想,他这么大年龄了, 就没有和他计较,马上到桥下,把鞋子给他拣了上来。 老人把脚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这个老人真是得寸进尺啊。既然已经把鞋子拣上来了,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张良跪下来给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张良看见老人的举动有一点奇怪,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 是可以培养教育的,过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 张良见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从老人那里学到一些本领。
到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只见老人已经先来了,正坐这等他呢。 老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你这个年轻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来找我。” 张良只好回家去。过了五天,天还没有亮,张良就来到桥头,这次又是老人先到了。老人再次责备他,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 又过五天,这一次张良半夜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还没有来。 张良等了一会,老人才提着灯笼来。 老人见张良感到满意,说:”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之后,将一本 《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 此后,张良认真读它,反复钻研。最终帮助刘邦打败秦王朝, 建立了汉朝。张良成为开国功臣。
小朋友们,孺子可教的故事告诉我们:先做人,后学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