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是与体现GDP增长方式的经济规模指数相对而言的、反映经济体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效益指数。宏观上,规模经济指一个经济体(通常为一个国家)用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来综合衡量的经济发展程度。
微观上,规模经济指用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综合效益等来衡量的发展指数。规模经济也指规模经济效益,即通过一定的经济规模形成的产业链的完整性、资源配置与再生效率的提高带来的企业边际效益的增加。
微观的经济规模离不开宏观的规模经济,宏观的规模经济制约提升引导微观的规模经济。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经济规模都不等于规模经济,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的经济规模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目标和路径。
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来源于边际成本递减,是指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混合成本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生产规模扩大后,可变成本按相同比例增加,但固定成本不变,因此单位产品成本会降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会提高。
以汽车制造为例,如果只生产一辆汽车,其成本是巨大的,而生产100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1000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由此可见,价格的低廉是与生产规模成正比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就越低。
因此,规模效应可以简单解释为,在企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要素投入增加了,此时如果产出的增长比例大于要素投入的增长比例,那么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而与此相反,如果企业产量低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企业的规模回报递减,这就被称为规模不经济。规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产的批量规模;二是指企业自身的规模。
规模效应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间的横向并购能够带来工厂的规模经济,这来源于资源的不可分割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分配到各个产品上的单位成本就会越来越少。当企业的产量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产生了1+1>2的效应,平均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实际上,工厂流水线就是规模经济的集中体现。
2、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使用更大、更高效的机械设备,降低设备的规模成本指标。因为机器设备本身具有不可分割性,有些设备只有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下才能得到使用。
3、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专业分工。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促使工人的分工越来越细,更加专业化的分工,也便于企业进行管理。每个人可以只负责一到两项工序,分工越细,工人对该工序的熟练程度就越高,因而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能节约资源成本。
4、降低了采购成本。大规模生产的好处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采购,采购量的增加提高了企业在要素市场中的地位,体现为议价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由此将会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5、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得现代化管理成为可能,公司在科研、广告、融资等方面都获得了更强优势。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的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正所谓“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极限后,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其边际产出就不会继续提高了。
实践证明,在有些超级规模的大公司中,由于规模太大,层级式的组织结构往往会造成信息传递的障碍,基层信息无法及时反馈上去,导致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使得公司内部管理效率下降,贻误决策时机。由此产生“规模不经济”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企业病”。
规模不经济是规模经济的对称。指因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提高的现象。规模不经济分为规模内在不经济和规模外在不经济两个方面。
内在不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时,由于企业自身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上升。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管理效率的降低。
外在不经济,是指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而上升的现象,它根源于行业扩张引起的企业外界环境的恶化,如要素价格的上升、销售市场行情的下跌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发展不可盲目追求规模,陷入规模越大越好的认识误区。事实上,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最佳规模点,管理好的企业,这个点就会后移,规模能够做得更大。
2、规模不经济是由管理不经济所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规模不经济,只有管理不经济。
3、良好的企业管理是规模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前提,没有高效、务实的管理水平,企业不可能成功实现规模扩张,即便达到了规模扩张的目的,企业经营管理仍会出现问题,最终导致失败。
我国曾经的第二大民企–海航集团的规模扩张运营过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海航集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1993年以1000万起家,到2017年成为排名世界500强的第170位,总资产逾万亿元,年收入逾6000亿元的综合商业集团。海航仅用了25年时间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商业奇迹。
然而,截止2021年1月29日宣布破产重组时,海航集团已欠下了7000亿负债。而这一切都源于海航集团的盲目扩张。
这也是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通病。正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所说:“我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已经一年半了,看那些出了问题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出这偏离主业、盲目扩张上。”
海航集团从2008年开始就确立了过度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向外拓展8大业务板块,即航空、旅业、商业、物流、实业、机场、置业、酒店,按照“吃住行旅购娱”的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用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的话来说,“除了避孕套的企业没有,其他都买了。”
2009年后,海航的发展战略又从多元化向国际化转变,在海外不断投资收购海外资产,开启了“买买买”模式。海航通过举债完成了共80多笔总额超过40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买下了德意志、希尔顿、英迈等公司的股权,以及纽约曼哈顿中城大楼、路透社总部大楼等。
然而,海航疯狂扩张、大笔收购的钱都是通过高负债完成的。而敢于如此盲目扩张,大胆操作的原因在于海航决策层头脑发热,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海航董事长陈峰曾说:“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可以干时,祸就埋下了。”
企业盲目扩张的后果必然会导致资金链紧张以致最终断裂,而这一切都是有前兆的,然而作为管理者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去制止这一结果都发生。
海航早在2008年就出现过债务危机了,但并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直到2017年,千亿债务集中到期,海航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困难后,方才开启了“卖卖卖”模式企图以此渡过难关,但已为时未晚。
恒大亦是如此,实际上,2020年1300亿战略赎回事件的发生,恒大资金链的隐忧就已十分明显。之后,许家印也随之开始了“卖卖卖”模式,可是基于企业管理者的这种后知后觉,已经于事无补了。
结语
实际上,前有海航后有恒大,导致我国众多企业之所以最终破产重组或倒闭的原因,都在于没有意识到掌控企业规模的重要性,被盲目扩张所取得暂时成就冲昏了头脑,最终必然会出现债务危机。
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正确认识和理解规模经济,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掌控好企业规模,是对管理水平的最大考验,对于企业领导者如何管理、运营企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