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兑付是指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即使金融工具所对应的偿债来源不足以支付本息,借款人也必须向出借人按时足额支付。上述金融工具既可以是债券、贷款等底层资产,也可以是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等资产管理产品。无论是底层资产还是资产管理产品,当内源性资金不足时,其维持刚性兑付的方式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发新还旧。
从某种意义上讲,发新还旧对资金的需求是刚性的,所以刚性兑付的另一面即为资金的刚性需求。当刚性需求受制于有限的资金供给时,借款人就会受到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如果多个借款人的流动性风险在同一时刻显露,或是单个借款人的流动性风险过大就会催生市场级的流动性风险。市场级的流动性风险进一步扩大,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
(二)债券的刚性兑付
对于债券而言,当发行人(即借款人)内源性资金不足时,通常会向银行等外部主体寻求资金支持,而且政府也可能积极地参与协调。政府对于发行人救助的动力,通常来源于其对于本地区民生状况、融资环境、经营环境的担忧:
1.民生:当债券违约后,企业经营状况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并向破产的方向发展,这将影响本地区的就业状况,从而影响维稳。
2.融资环境:当一家发行人违约后,其债务会被列为不良,从而使得整个地区的不良率升高,银行有可能相应降低该地区其余企业的授信额度,增加了这些企业融资的难度。
3.经营环境:当发行人违约后,其债权人、担保人、与其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会受到影响,而这些主体也通常是本地企业。
对于暂时出现资金链紧张的发行人而言,在政府协调下的刚兑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是,对于资金无盘活希望的发行人而言,刚兑仅仅是将其信用风险暂时掩盖,甚至可能将个体风险升级为系统性风险。(详请见后文的“渠道2:掩盖并加速累积原始风险”部分。)
(三)资管产品的刚性兑付
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实施之前,各类资管产品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刚性兑付问题。例如对于表外理财产品,投资风险名义上由投资者自担,但一旦出现投资损失,为避免声誉受损和影响后续业务开展,银行也往往以自有资金或资金池资金保证兑付。
以资管产品发行人的视角看,当产品出现兑付危机或投资损失时,其面临的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例如信用风险会导致基础资产无法按时足额兑付,市场风险导致资管产品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我们将发行人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统称为原始风险。)此时,发行人会通过从市场融入资金、使用自有资金、使用资金池资金等方式保证刚兑,其后果是流动性缺口净增加。(当然,最终的解决方式仍是发新还旧。)所以,在刚性兑付的大背景下,原始风险会引发发行人的流动性风险,并可能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冲击。
(四)原始风险向系统性风险的传导
在刚性兑付的大背景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原始风险向系统性风险发展有两个较为可能的渠道:
1.原始风险引发流动性风险,并在市场中扩散,最后发展成系统性风险(即渠道1);
2.原始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最终引起系统性风险(即渠道2)。
渠道1的本质是引发流动性风险并将其扩散至更多主体;渠道2实际上是因为刚性兑付掩盖了原始风险并加快了风险的累积。
渠道1:引起流动性风险并扩散
正如上文所阐释的那样,刚性兑付的另一面即为资金的刚性需求。原始风险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形成于发行人层面;但如果若干发行人同时出现风险或是单一发行人暴露出的风险较大,那么流动性风险就会上升至市场层面。市场级的流动性风险恶化后会产生系统性风险。在此过程中,马太效应推动了发行人级的流动性风险上升至市场级;而且当流动性风险上升至市场级后,市场中的“正反馈机制”又会将风险扩大。
(一)马太效应
对于债券发行人而言,单一发行人所面对的资金缺口通常不大,只形成发行人层面的流动性风险。不幸的是,债券发行人的流动性风险具有马太效应。例如,当单一发行人的信用风险形成后,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低资质发行人的融资就会受到影响,最后上升为市场级的流动性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的同质化很强,因此该类主体的流动性风险也表现出很强的马太效应。当货币政策收紧时,资金成本的上升和资产价格的下跌会迅速传导至整个金融市场,影响范围并不局限于单一发行人。监管政策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理财发行人,因此政策冲击也会同时施加于每一个发行人。
(二)正反馈机制
一旦市场级的流动性风险形成,市场就会通过内生的正反馈机制将风险扩大。根据形成机理的不同,我们将正反馈机制分为“融入方正反馈”和“融出方正反馈”。融入方正反馈根源于融入方对利率上行的恐慌。融入方的头寸管理是刚性需求,因此基本没有对利率的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更有可能被抬高。升高的利率又会使融入方更为恐慌,从而用更高的利率平头寸,这就形成了正反馈螺旋。
融出方正反馈根源于银行预防性备付的增加。当预期资金紧张或不稳定时,银行会增加其预防性备付,而备付的增加会相应减少其融出资金的规模。银行融出规模下降必然会造成资金紧张,最后资金紧张又会强化市场对于后期资金紧张的预期,从而形成“资金紧–>;融出少–>;资金更紧”的正反馈螺旋。
渠道2:掩盖并加速累积原始风险
风险在暴露初期通常只是相对易于处置的个体风险,不幸的是此时的原始风险往往被刚性兑付所掩盖(此时风险存在但不可视),使其失去了风险缓释机会。对于无盘活希望的企业而言,在过度救助下形成刚兑并不会使信用风险消失,只会使风险在累积过程中向着群体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的方向发展。
刚性兑付不仅剥夺了风险缓释的权利,还加快了风险的累积。与权益类资产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回报率并不高,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刚兑属性。2013年末,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为10.21万亿元,至资管新规出台前的2017年末时已经增长至29.54万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0.4%,显著超过了表内资产扩张的速度。很显然,规模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风险的累积,而刚兑加快了这一进程。此外,每次流动性救助都会影响发行人的预期。发行人更加确信未来仍会得到救助,因此风险偏好进进一步提升,风险积累速度也进一步加快。
模型
(一)一般性模型
我们将在上文所述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在不存在刚兑时,资产规模随着时间t的增长而增长,但原始风险CR不断被缓释,因此始终维持于较低水平。由于CR能得到缓释,所以原始风险并不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在本研究中,我们暂不考虑其他风险,因此市场所面临的总风险为原始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之和。我们假设总风险超过临界值之后即会爆发系统性风险,而风险临界值为资产规模的增函数。我们将其表达为无刚兑情况下的一般性模型:
资产规模为Q(t),且dQ/dt>;0;
原始风险CR为常数b,且b>;0;
流动性风险LR为0(注:我们假设因原始风险引发的流动性风险为零);
总风险R=CR+LR;
临界值为R*(Q),且dR*/dQ>;0,R*(0)>;b。
刚性兑付通过上文所述的渠道1和渠道2对系统施加影响:在渠道1中,原始风险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因此流动性风险是原始风险的增函数。在渠道2中,刚性兑付提高了债券或资管产品的吸引力,因此提高了资产规模积累的速度;同时,刚性兑付也延缓了原始风险的释放,因此原始风险会随着资产规模的增长而累积。临界值为资产规模的增函数,且增长速度低于原始风险累积的速度。我们将其表达为刚兑情况下的一般性模型:
资产规模为Q’(t),且dQ’/dt>;dQ/dt;
原始风险为CR’(Q’),且dCR’/dQ’>;0;
流动性风险为LR’(CR’),且dLR’/dCR’>;0;
总风险为R’=CR’+LR’;
临界值为R*’(Q’),且0<;dR*’/dQ’<;dCR’/dQ’,R*’(0)>;b。
(二)线性模型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将一般性模型具体化为线性的形式。在无刚兑的环境下,模型为:
Q(t)=a?t (a>;0);
CR(Q)=b (b>;0);
LR=0;
R=CR+LR;
R*(Q)=g?Q+h (g>;0, h>;b)。
其中,h为规模Q为零时的风险临界值。很显然,R*-R= a?g?t+h-b,因为a>;0,g>;0,h>;b,所以R*-R恒为正。也就是说,当不存在刚性兑付时,不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在刚兑的环境下,模型变为:
Q’(t)=m?t (m>;a);
CR’(Q’)=n?Q’+b (n>;0, b>;0);
LR’=p?CR’ (p>;0);
R’=CR’+LR’;
R*’(Q’)=g?Q’+h (0<;g>;n, h>;b)。
其中,规模Q’随着时间t的增加而增加,增速为m;信用风险CR’随着规模Q’的增加而增加,增速为n;流动性风险LR’随着信用风险CR’的增加而增加,增速为p。我们将变量依次代入,得到R*-R=[g-n?(1+p)]?m?t+[h-b?(1+p)]。
也就是说,在刚性兑付环境下,随着风险的累积,当t达到 [b·(1+p)-h]/{[g-n·(1+p)]·m}时就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总结
刚性兑付有可能将个体所面对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我们将原始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称之为原始风险,原始风险可以通过两个渠道发展为系统性风险:
渠道1:刚性兑付通过发新还旧实现,而发新还旧对资金的需求是刚性的。当刚性需求受制于有限的资金供给时,发行人就会受到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如果多个发行人的流动性风险在同一时刻显露,或是单个发行人的流动性风险过大就会催生市场级的流动性风险,市场级的流动性风险恶化后形成系统性风险。
渠道2:风险在暴露初期通常只是相对易于处置的个体风险,不幸的是此时的风险往往被刚性兑付所掩盖(此时风险存在但不可视),使其失去了风险缓释机会。此外,刚性兑付同时提高了资产增长的速度和发行人的风险偏好,其结果是加快了存量风险的累积,使得个体风险向系统性风险发展。
我们的模型显示,在不存在刚性兑付时,原始风险既不会累积,也不会引发流动性风险,更不会发展为系统性风险;在刚性兑付的模式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快速增长,当其超过了金融体系的承受能力后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psw2013#qq.com(#换成@)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